9月2日,北京文史館館員、民俗專家趙書接受了北京紀檢監察網專訪,從民俗的角度講述了我國的傳統節日內涵,分析了當前節日內涵被偷換的不良現象。 圖/北京紀檢監察網
  繼中紀委官網專訪了二月河和馮驥才後,北京市紀委官網本月2日專訪了北京文史館館員、民俗專家趙書。北京市紀委官網為何選擇民俗專家?民俗和“反四風”有什麼聯繫?作為民俗專家,趙書如何看待目前的反四風成效?昨日,新京報記者對趙書進行了採訪。
  1 談專訪
  準備四千字文稿沒說完
  新京報:市紀委如何找的你?你做了哪些準備?
  趙書:這不是市紀委第一次找我,去年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本來到北京調研“反四風”情況,市紀委當時就要我做好準備。後來王岐山書記去了天津調研。我當時準備的內容,主要就是從民俗的角度談“反四風”,我想談民風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。那次準備的內容跟這次市紀委採訪差不多,這次我準備了一份4000餘字的文稿,有些只在市紀委的採訪視頻里點題了,沒來得及說。
  新京報:你作為民俗專家,如何看待市紀委找你談“反四風”和反腐?
  趙書:我覺得紀委找民俗專家做訪談的方式不錯,讓反腐、反四風建立在“大知識”的基礎上。因為民俗是多方面的,民俗是大的知識。中華文化四大組成部分包括器物文化、制度文化、觀念文化和作風文化。如果有人問中國人什麼樣,不是說中國人長得什麼樣,而是中國人作風怎麼樣,而官俗和民俗都屬於作風文化。
  2 談送禮
  送月餅不應是看“錢”多少
  新京報:月餅到底應不應該送?
  趙書:老北京人中秋送禮主要是月餅,一是應時,月餅應月而圓,寓意吉祥。二是價錢不貴,一般人家承受得起。三是“點”到而已,量不必多。歷史上的中秋月餅,與形式主義、官僚主義、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是不沾邊的,月餅僅僅是在慶豐收的日子里,親朋好友交流情感的一個載體,是我們祖先創造的一種獨特的節日文化現象。要明確的是,送月餅是為了“點心”,是情。感情的深厚,不是看“錢”多少,而是看是不是人們最需要的。月餅,還是要送的,就是別變味兒。
  新京報:你說的變味兒具體是指什麼?
  趙書:除了月餅的豪華包裝,如今在中秋節用公款送購物卡、現金等現象還是存在的,要不然紀委也不會下發通知。我說的“不能變味兒”,就是說不能以中秋的名義用公款送禮,公款送禮能表達感情嗎?
  3 談四風
  送月餅與“清廉”並不矛盾
  新京報:今年中秋節送月餅變味了嗎?
  趙書:今年總體還是不錯的,沒有一些豪華包裝的問題,但公款送購物卡等其他禮品還是存在。前幾年每到中秋,送禮成風,交通擁堵,有媒體說“都是月餅惹的禍”。我非常擁護嚴禁在中秋節用公款送禮的決定,要讓月餅回到民俗事象的本位。試想,如果有相當一部分人把月餅放在貴重的盒子里,月餅吃完後這些盒子就沒用了,這種“暴殄天物”的現象,如果大家不以為恥,反以為榮,會對國家和民族造成多大危害。
  新京報:送月餅的禮節和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所追求的清廉是否矛盾?
  趙書:二者有什麼矛盾呢?在“月圓人圓團圓”的氛圍中,月餅有神奇的心理溝通作用和文化認同的凝聚力,這是我們祖先的智慧,我們要應用好。中秋節是提醒個人調節人際關係的日子、是個人表達誠信和友善的機會。所以,歷史上送禮的月餅,大多是個人花錢去買,中秋調節的是私人之交,公款買不來私人之間的情誼。用公款送禮,有時候還會給一些不可告人的交易提供合乎情理的外衣。
  4 談措施
  高壓“反四風”應成為常態
  新京報:有人擔心目前“反四風”是一陣風,還是會回到鋪張浪費吃吃喝喝?
  趙書:為了避免一陣風,所以要常抓不懈,要把目前反四風、反腐的高壓形勢變成一種常態,不能只抓一段時間。如何防止四風反彈,最重要的是讓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深入人心,形成全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和文化自覺,使得與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格格不入的四風一旦出現,就會“老鼠過街,人人喊打”。
  新京報:紀委訪專家也屬於官方和民間互動,反四風過程中官方和民間應形成什麼機制?
  趙書:要形成一種健康的機制,而這種機制的最終落腳點,就是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這個價值觀中,國家、社會和個人應該怎麼做都提到了,官方和民間要圍繞這個愛國、敬業、誠信、友善的價值觀來實踐。我覺得以後可以利用節日這個節點,把過節成為踐行這個價值觀的教育活動。
  ■ 觀點
 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
  過節談民俗讓反四風更精準
  今年7月22日起,中紀委官網推出了“聆聽思想的聲音”系列訪談,該訪談以口述實錄的方式記錄中外大家談人生、談歷史、談文化、談反腐。隨後,二月河、馮驥才等文化大家先後接受該網專訪。二月河從歷史角度分析了我國當前的反腐形勢;馮驥才從文化傳承的角度,剖析了“反四風”與社會風氣、反腐敗的關係。
  9月2日,北京市紀委網站專訪民俗專家趙書,談黨風政風與社風民風的關係,以及如何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、營造風清氣正的節日氛圍,趙書從民俗的角度講述了我國的傳統節日內涵,分析了當前節日內涵被偷換的不良現象。這在北京還是第一次。
  “可以說,北京市紀委官網對趙書的這次訪談,也是對中紀委官網的上行下效。”有專家表示,各地有各地的實際,紀檢部門也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,選擇訪談對象。趙書對於北京的民俗歷史造詣很深,自然也就成為了當仁不讓的選擇。
  昨日,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,這是一種“接地氣”的做法。
  他說,紀委在傳統節日期間採訪民俗專家,是為了在“反四風”和反腐過程中更精準,更符合老百姓的需求和願望,這樣更能體現民俗節日的意義和價值。也就是說,政府在制定政策過程中,要更規範更準確地瞭解民意,“也要讓民眾知道,傳統節日能讓人們相互交流溝通,體會安穩和幸福。我們不是反對一切送禮,反對的是利用公款送禮。”
  市紀委官網專訪民俗專家,在竹立家看來,也是借助了名人效應,讓“反四風”和反腐更多與老百姓融為一體,讓更多的公眾瞭解和參與反腐過程,得到老百姓的支持。
  在這過程中,官方和民間如何互動?竹立家認為,無論官方和民間,都是在傳統文化中長大,都需要有意義的節日,所以要提倡理性思維,任何改革都需要理性思維,即一些合理的東西,就可以存在;一些不好的風氣,就應該反對。
  本版採寫/新京報記者 鄧琦 馬力  (原標題:民俗專家趙書 月餅可以送 但別變了味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k24gkvxg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